近年来,宁夏银川市坚持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聚焦企业群众需求,通过重构政务服务流程、赋能执法监管体系、优化数字发展生态,全方位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与营商环境竞争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一)打造高效平台。建成贯通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一网通办”综合服务平台,横向打通食品经营、工商登记等38套专网系统,纵向贯通市、县、乡、村四级政务节点,实现1200项市级事项、6000项区县服务“一网申报”。构建政务数据中枢,集成户籍、房产等44类核心数据接口,平台办件量达500余万件,调用数据接口频次达2200余万次,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连续6年位居西北第一。
(二)优化审批流程。首创“产业+项目+企业+民生”四维集成框架,构建涵盖企业开办、项目落地等15项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服务矩阵,打破传统串联审批壁垒。以葡萄酒产业为示范,通过流程再造、材料共享和全程网办,实现39个部门审批事项压缩至19项并联办理,材料从183份精简至63份,审批周期由117天压减至68天,跑动次数归零。上线“高效办成一件事”智慧专区,形成“一表申请、多证联办”标准化流程,累计办理16万件集成服务,企业综合成本降低超50%。
(三)推进智能审批。构建“智能审批工厂”,通过对政务服务事项材料、审查要点、办事流程进行研判,形成标准化“秒批秒办”事项清单,实现26项高频事项智能研判全覆盖。通过对上传材料的自动比对和申报信息的智能核验,确保所有申请按相同标准处理,所有办事人员在同一套公正、透明的规则下办事。截至目前,已累计办理3139件业务,办理时限从平均1小时大幅压缩至3分钟以内,累计减少申报材料6000余份,审批效率提升近90%。
(四)搭建数字门牌。建成“政务导航中枢”数字底座,集成市、县、乡、村四级654个政务节点(含31个分厅、55个便民中心、568个服务站),实现精准定位导航。梳理105项高频事项提供标准化办事指南,为用户提供找大厅、预约挂号等一系列便捷服务,智能推荐最优办事路径。自上线以来共提供12万余次查询服务,企业群众材料准备时间和等待时间大幅缩减,构建起“家门口”政务服务网络。
二、智慧监管纵深推进
(一)深化“审管联动”改革。构建“1+3”制度框架体系,出台《审批与监管协同联动管理办法》及配套实施细则,通过流程再造构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业务协同的审管联动格局。聚焦高频审管分离事项,建立“联合勘验、结果互认”工作机制,实现现场核查环节“一次办结、多证共用”。创新运用银川市效能监管平台审管互动模块及专网系统,建立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形成审管信息双向推送、监管结果互认的“双闭环”运行机制,日均处理审管信息交互140余件,部门协同效率提升90%。
(二)构建智慧执法体系。创新打造“银企安”警企协同治理平台,集成企业警管家、智能执法检查、风险预警处置等8大功能模块,实现25项公安行政检查事项权责清单、执法留痕、流程追溯“一网统管”,联动经侦、知识产权等40个专业警企服务站,今年以来,为全市239家企业精准提供矛盾纠纷协调、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服务,形成具有银川特色的新时代“塞上枫桥”实践样本。深化“互联网+监管”改革,建立行政检查数字赋码机制,依托自治区行政执法监督平台自动生成动态“检查二维码”,执法人员通过亮码让企业核验检查信息。企业可实时获取检查主体、依据、结果等信息,同步开通线上评价、申诉举报通道,真正实现“一码明权责、扫码溯全程”。
(三)革新监管执法模式。出台涉企执法备案管理制度,深度整合应用在线监测、智能视频监控、物联网技术及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监管手段,推进执法由“人工检查”向“智慧监管”逐步转型。通过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和风险预警防控,有效避免多头重复执法,实现执法检查频次压减与监管效能提升的双重突破。目前已将超50家企业列入非现场监管企业名单,初步形成“数据多跑路、企业少打扰”的“互联网+监管”新模式。
(四)推进智慧执法落地。构建“机制建设+智慧监管”体系,制定行政执法案件查办等制度规范,建成全区系统内首个电子取证室,科学规范的取证方式和数据采集分析,全面启用执法办案系统,实现数据全过程留痕。运用液化石油气钢瓶监管平台,以二维码标签应用为核心,采取“电子数据+实物照片”的形式,全面完善在用液化石油气钢瓶档案,上线气瓶“红黄绿色码”管理模式,为不同类型和不同风险的气瓶进行赋码,全面提升气瓶风险辨识度。同步推进“两品一械”安全监管数字化转型,实现2107家零售药店“阳光药店”系统全覆盖。
三、政策支持有力有效
(一)助力企业数字转型。聚焦产业数字化升级需求,实施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行动,遴选18家专业服务商开展“一企一策”优化提升,推动企业从单点设备改造向生产全流程数字化迈进,形成数字设备应用、智能产线升级、智慧工厂建设的梯次发展格局。农业领域建成市级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农产品质量全链条溯源,在56个千亩设施农业园区推广应用物联网管理系统。累计培育自治区级数字化车间25个、智能工厂17个,医疗健康领域引入互联网医院超190家,水利领域初步建成全国首个数字孪生算力枢纽节点,初步构建覆盖三次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
(二)提升惠企服务质量。优化“政企通”平台功能,整合政策查询、申报兑现等核心模块,实现与各单位现有政策兑现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接入企业基础数据库,通过细化政策行业属性、适用条件等469项智能标签,实现惠企政策“一键匹配、主动推送”。平台运行以来累计访问量突破10万次,精准兑现奖补资金6亿元,高效办结企业诉求396件,服务满意度保持98%以上。目前正在实施功能升级,重点打造企业约见政府部门、涉企服务联盟、“四日活动”等六大创新功能,使其成为“一个平台管理、分类统筹办理、各方联动、高效处置”的服务企业“总门户”。
(三)推动智慧治理升级。探索平台融合,打通“智能中枢”与银川城市运营管理平台,赋予24个行业管理部门权限,助推“智能中枢”相关场景数据赋能,形成将数字气象、数字旅游等“智能中枢”主题应用场景智能发现的预警事件通过平台以城市运营管理案件形式,向各职能部门主动推送的“大、中、小”多屏联动工作流程,助力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累计推送派转电梯困人、气象灾害等预警案件860余次。以“未诉先预”抢答群众诉求,实现“群众反映”变“主动发现”、“被动”处置到“主动”解决的转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